自“一带一路”倡议实行以来,中国的金融机构大力投身项目建设,为企业获取资金反对。据测算,“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每年将多达6000亿美元[1]。如果在建设初期就考虑到潜在气候风险,建设具备气候韧性的基础设施,那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将极大且可持续。中资银行和中国倡议发动的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的投资,本文将主要讲解这些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中的气候投融资情况,并针对现存投融资情况明确提出深化“一带一路”气候投资的政策建议。一、 中资银行大力投放“一带一路”沿线气候投融资(一) 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2017年已完成“一带一路”根本性国际规划22项,在沿线国家追加发放贷款176亿美元,融资反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产能力和装备制造合作、金融合作和境外产业园区建设等。另外,国家开发银行构建人民币专项贷款授信允诺991亿元,发动成立中国-中东欧银联体,推展与上合银联体、中国-东盟银联体、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等多双边金融合作[2]。2017年国家开发银行顺利发售首笔5亿美元和10亿欧元中国定主权国际绿色债券,债券筹措资金用作反对“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洗手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维护等绿色产业项目,提高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强化沿线国家应付气候变化能力。此外,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投资基金形式在香港发售3.5亿美元“一带一路”专项债,创意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反对“一带一路”建设融资新模式。联合主承销马来亚银行10亿元“债券合”人民币熊猫债,专项用作反对境内外“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是东盟国家首笔、中国债券市场首单“债券合”熊猫债[3]。(二)中国进出口银行2016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投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月动工。
进行“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的主要机构及相关政策建议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