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作为中国绿发会代表参与了国合不会2018年会的“2020后生物多样性维护”主题论坛。论坛探讨于以下3个问题:①如何设计更为具备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方案?②如何创建新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并且提升各方的参与度?③怎样互相糅合世界各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维护的最佳实践中?其中,世界大自然维护联盟(IUCN)总干事Inger Andersen博士带给的一场为题《“如何为2020后生物多样性维护创建具备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框架”》的主旨共享,让笔者影响最为深刻印象。IUCN对于全球环境治理的影响深远影响,这点全球普遍认为。这位女掌门的思想,有一点中国维护界同仁理解,故特于讲话全程视频、文字内容整理出来,与中国绿发会微信公众号 (ChinaGreenExpress) 读者朋友共享如下。文字仅供参考。她开篇名义地认为,大自然维护势在必行。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所采行的行动,正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失去,但规模并不大;对人和大自然的不显出的威胁普遍存在,但是并未被普遍解读。生物多样性公约在社会层面是最重要的,但是还没构建主流化。如果没更加普遍的社会参予和反对,情况会有过于大的转变。在谈及生物多样性战略规划(2010-2020)时候,她讲解了愿景:到2050年,与大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生物多样性获得推崇、维护、完全恢复和明智地用于,确保生态系统服务,保持身体健康的地球,并为所有人获取必不可少的福利。2020年的愿景是,要采取有效和紧急行动,阻止生物多样性的失去,保证到2020年生态系统具备恢复力并之后获取基本服务,从而保证地球的各种生命,增进人类福祉和避免贫穷。为了保证这一点,那么就必须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恢复生态系统,可持续地利用生物资源,以公平和公正的方式共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获取充裕的财政资源,强化能力建设,将生物多样性问题和价值观划入主流,有效地继续执行必要的政策,并以完善的科学和防治方法为基础展开决策。她这个主旨演说中,于笔者印象最深刻印象的是“Missing the Targets”(遗失目标)的这一段。目前的名古屋目标,哪些是原本应当、但却没被划入的内容?她早已所列了一张表格。所以说道,我们必须一个2020后全球框架。请注意:它是一个全球框架;不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框架;要与众不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影响和信息;要留意2020年与生物多样性涉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050愿景是什么?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共处。非常简单;这个阐释听得一起较为被动,但是依然很风行。
IUCN总干事:为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可行且可操作的框架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