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开会的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公布了一份《地球大数据承托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报告封面。空天信息研究院供图这份报告向全世界展出了中国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反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和政策决策的探寻和实践中,说明了了有关技术和方法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于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空缺数据和方法论空白、减缓实施2030年议程获取了新视角、新的承托。而中国科学院作为报告的编写者,也再度展现出了以科技创新作为承托,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决意和实力。用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的话说道,中国于是以“用实际行动回头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进程的前茅”。可持续,不更容易201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联合达成协议的成果文件,即《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了17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被指出是国际发展合作的最重要里程碑之一。如今4年过去,构建这些目标的进展到底如何?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显然,现实不容乐观。“数据严重不足是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挑战之一,有多达一半的指标并没适当数据的承托。”郭华东说道,“此外,方法不完备、目标互相关联制约以及本地化问题多样等也在制约着目标的构建。”而要应付以上挑战,必不可少技术创新。近年来新兴一起的地球大数据不具备海量、多源、异构、多时互为、多维度、低耦合度、非稳定以及非结构化等特点,是深度理解地球和科学找到的新引擎,需要在增进可持续发展中可充分发挥根本性起到。2018年1月1日,中科院启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由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多个学科领域129家科研单位的1200余名研究人员参予,力图为“一带一路”、“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内外根本性战略获取科技承托和决策反对。此次公布的报告就是专项获得的一项最重要成果。根据地球大数据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的特点,该报告探讨零饥饿、洗手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五大目标,甄选了多个典型案例展开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案例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反对方面对涉及指标展开了深入探讨,并获取了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抱着“金饭碗”却没饭不吃?专项力图从地球大数据角度得出一些解决方案,从典型地区、国家、区域以及全球四个尺度总结了研究案例。“我们找到,有些国家农业资源很非常丰富,但明明抱着‘金饭碗’,却还没饭不吃,这主要是因为缺少方法评估农业情况。”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陈方说道。比如在非洲莫桑比克,芒果树遍布整个国家,但由于对芒果资源不确切,当地政府和人民未能对其展开有效地利用。针对零饥饿目标,科研人员在莫桑比克积极开展了基于众源数据采集与云计算的耕地监测方法研究,基于深度自学框架构建了地块尺度作物类型辨识与萃取,研发了其全国10米分辨率耕地数据,为莫桑比克获取了自定义简化的农情遥测监测云平台,构建了莫桑比克的农情自律监测。
中国科学院发布地球大数据报告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